【國內、網站】國內有哪些已發展之指標可作為 TaiBON 指標的發展?

TaiBON 對應關係

  

  最初發展指標之前,係參考國內既有的三個指標系統-行動計畫績效指標、臺灣永續發展指標、林務局之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再透過指標訂定與評估原則(能否回應議題、資料面、永續性、國際化)優先篩選出海域四議題(漁業資源海洋保護區海洋汙染選定物種豐度變化趨勢)以及陸域三議題(陸域保護區選定生物族群數量外來入侵種)。

 

國內已發展之指標 TaiBON 指標
(* 點選標題可連結至該指標說明)
行動計畫績效指標 臺灣永續發展指標 林務局指標
D00008
建立森林覆蓋面積資料及健康監測評估
森林覆蓋之國土面積比 陸域綠資源面積比 保護區內森林覆蓋面積估算
保護區內森林碳匯吸存能力
森林覆蓋面積估算
森林碳匯吸存能力
D11010
就臺灣陸域及海域生物多樣性可能的熱點 (含重要遷徙路徑與廊道) 進行調查並確認之
- 本土生物物種多樣性 海洋重要與敏感生態系之面積
物種豐富度趨勢
D11030
檢討現有保護區系統,並定期進行各類保護區成效評估、管考、改善管理策略及廣宣
保護區佔總陸域面積比 保護區面積比 有定期評量管理成效之各類保護區數量與比例
D11040
於 2020 年前將含內水的 12 浬領海面積之 10% 納入「完全海洋保護區」(禁漁區)
海洋保護區 保護區面積比 海洋保護區中生物多樣性群聚變化
完全禁漁區的數目、面積及佔海洋保護區之面積比
投入海洋保護區之調查及監測的人力、物力及經費
海洋保護區內的執法人力、經費投入與執法航次數
利益相關人或社區參與海洋保護區管理的比例或機制
投入海洋保護區教育宣導的人力物力及經費
D11050
比照中央山脈保育軸之劃設理念,劃設海岸保育帶,同時解決現存海岸保護與開發之衝突
生態敏感地 災害敏感地、濕地面積、珊瑚礁覆蓋面積 沿海保護區內天然海岸占區內總海岸帶的長度比
天然海岸帶占全國總海岸帶的長度比
D12030
加強具指標性之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族群變化之研究
- 本土生物物種多樣性、
物種豐富度趨勢
中華白海豚族群量
上岸產卵母綠蠵龜數量
稀有或保育類鯊魚來游數量或漁獲數量
黑面琵鷺族群量
沿近海鯨豚族群量
保護區內選定生物族群數量
保護區內指標物種
選定生物族群數量-常見繁殖鳥類
選定生物族群數量-常見蛙類
沿近海漁業混獲鯨豚量調查
D21020
完成陸域、濕地與海洋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之規劃,包括監測地點與方式之確定
生態敏感地 災害敏感地、濕地面積、珊瑚礁覆蓋面積 保護區內天然水岸
D21030
每三至五年定期進行陸域、濕地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之監測與評估,以了解其變動之趨勢及原因,並能研提有效之減輕或保育的管理對策
生態敏感地 災害敏感地、濕地面積、珊瑚礁覆蓋面積 生態 (核心) 區面積
保護區內植群類型
維持濕地零淨損失
D31031
訂定與執行瀕危物種研究保育策略行動綱領 (含分布、棲地、現況、趨勢、監測、威脅因子)
- 受威脅物種 紅色名錄指數
D31040
檢討與改進漁獲資料之蒐集與统計方法,使其能正確反映漁業資源變遷,並據以修訂管理政策
- 漁獲量 (過漁) 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
沿近海魚種單位努力漁獲量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基礎生產力需求
(Primary Production Required, PPR)
定置網漁場之魚種組成及其豐度變動趨勢
漁獲平衡指數 (Fishing-in-Balance, FiB)
平均營養指數
(Mean Trophic Index, MTI)
投入漁業生物研究及基礎調查的經費
D31060
檢討與改善減船措施、休漁制度、漁業補貼政策對維護漁業資源之成效
- 漁獲量 (過漁) 漁船總噸數及每年降低的噸數
有效漁船總數、每年減少的船數及每年新建造的船數
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補貼措施並減低其負面影響
D31070
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與民間保育與永續利用沿近海漁業之管理共識,並輔導地方實施管理措施,推廣休閒漁業
- 漁獲量 (過漁) 臺灣遠洋及沿近海漁船進出港天數與時數
安裝與回報漁船監控系統 (VMS & VDR 船數)
D41010
建置外來種輸出入管理機制 (包括物種輸出入管理及檢疫措施)
特定外來植物覆蓋面積、
特定外來入侵種數
入侵外來種 經過評估並已分級的外來入侵種清單
D41011
至遲於 2015 年完成設置跨部會外來入侵種管理工作組,加強橫向聯繫與分工
特定外來植物覆蓋面積、
特定外來入侵種數
入侵外來種 經過評估並已分級的外來入侵種清單
D41020
建立外來種輸入風險評估及引入生態影響評估體系,並將評估結果據以擬定監 (偵) 測及防治策略
特定外來植物覆蓋面積、
特定外來入侵種數
入侵外來種 經過評估並已分級的外來入侵種清單
D41030
建立外來種監 (偵) 測、鑑定及早期預警機制,包含輸入之外來種後續追蹤管理 (含寵物管理)
特定外來植物覆蓋面積、
特定外來入侵種數
入侵外來種 經過評估並已分級的外來入侵種清單
D41031
強化管理已入侵物種的能力,尤其是辨識、市場管制與防治管理的能力 (含寵物、水產養殖及觀賞水族)
特定外來植物覆蓋面積、
特定外來入侵種數
入侵外來種 經過評估並已分級的外來入侵種清單
D41040
強化外來種走私查緝
特定外來植物覆蓋面積、
特定外來入侵種數
入侵外來種 保護區內非法採獵
D41050
入侵種生物防治:(1) 研擬新入侵生物緊急撲滅計畫,並聯合縣市政府定期演習。(2) 建立已入侵生物長期防治計畫,將入侵種造成之經濟損失及生態衝擊降至最小
特定外來植物覆蓋面積、
特定外來入侵種數
入侵外來種 保護區內外來種
受到外來入侵種影響之原生物種種數與數量變化
選定外來入侵種分布範圍與數量-紅火蟻
選定外來入侵種分布範圍與數量-小花蔓澤蘭
選定外來入侵種分布範圍與數量-斑腿樹蛙
選定外來入侵種分布範圍與數量-埃及聖䴉
D42010
於 2017 年以前調查現有劣化生態系之地點、面積、範圍劣化狀況並擬定復育劣化生態系之對策
生態敏感地 災害敏感地、濕地面積、珊瑚礁覆蓋面積 國家土地利用分類與變遷
山坡地變異比率
地層顯著下陷面積比率
D42030
逐年發展各類生態系之合理復育方法,及評估自然生態工程之成效與生態資源調查、監測 (含河川及海岸)
生態敏感地 災害敏感地、濕地面積、珊瑚礁覆蓋面積 天然河岸長度
D42031
於 2014-2015 年進行陸域生態系脆弱度評估,確認易受人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陸域生態系、其壓力來源及研擬因應策略
生態敏感地 災害敏感地、濕地面積、珊瑚礁覆蓋面積 氣候變遷對鳥類族群影響
氣候變遷對高海拔山區草原生態系影響
D42032
於2015年以前將上述脆弱生態系納入保護區系統,建立長期監測及預警系统,並落實及管理
海洋保護區 保護區面積比 保護區面積
將脆弱生態系 (易受人為及氣候變遷衝擊的陸域生態系) 納入保護區之數量
棲地多樣性
D43010
訂定河川污染改善計畫與時程,逐年使河川與河口水質之營養鹽與重金屬含量低於國際標準
海域環境水質合格率 生態足跡 海域環境水質監測數據的合格率與海洋環境品質達甲類及乙類標準的河口數量
在海域及港口設置水質固定測站以定期長期監測水質因子的變化
海灘水質檢驗項目參數值變化
每年淨灘之垃圾噸數與分類數據
投入海洋污染防治與管理的人力、物力及經費
投入海域及港口監測的人力、物力、經費及設置連續即時自動監測水質儀器或系統之數量
投入海洋污染防治教育與宣導的人力及物力
受輕度以下污染河川比率
汙水處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