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近海鯨豚目擊率

內容簡述

海洋旗艦種、護傘種、瀕危種與重要經濟等物種具相當重要的生態地位,應予以優先監測與保育。 

橫軸標籤

年份(年)

縱軸標籤

該年累積目擊數量(隻)

指標圖表樣式

line

指標詳情

原指標名稱:沿近海鯨豚族群量

所屬議題

選定物種豐度變化趨勢

指標類別

狀態( S )

指標對應

愛知目標:

目標12
到 2020 年,防止了已知瀕危物種免遭滅絕,並改善族群數量下滑最嚴重的物種的保育狀況。

發展背景

台灣東部海域因有黑潮流經,形成豐富的魚場,吸引了許多的鯨魚前來覓食。由於鯨豚通常是當地海域食物鏈中的最高消費者,作為其食物來源的魚蝦貝類以及浮遊生物的數量與種類夠多,才能形成龐大的鯨豚族群,因此可以說鯨豚族群量與海洋的健康程度息息相關。臺灣鯨豚種類約有27種,佔全球81幾種的3分之1左右。
林務局於1995年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將鯨類所有種列為保育類野生動物,並建立鯨豚擱淺救援組織網。但目前仍然受到賞鯨衝擊、海洋廢棄物汙染、不當漁法、非法鏢刺走私等等人為活動的影響。

定義及計算方式

  1. 透過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賞鯨業者的合作,每年培訓海上解說員在船上進行解說教育工作,並在每一趟船班上同步進行鯨類調查與記錄沿近海目擊鯨豚數量。
  2. 選擇常見種類單獨呈現目擊率變化, 包含花紋海豚、飛旋海豚、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瓶鼻海豚。

資料更新內容

鯨豚目擊數量統計(1998-2015年)

資料管理/權責單位

漁業署、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資料來源/網站連結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資料發展現狀

II-1

資料集提供者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調查年份

1998-2015

編號

IV.1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