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岸產卵綠蠵龜數量
指標詳情
所屬議題
選定物種豐度變化趨勢
指標類別
狀態( S )
指標對應
愛知目標:
目標12
到 2020 年,防止了已知瀕危物種免遭滅絕,並改善族群數量下滑最嚴重的物種的保育狀況。
發展背景
綠蠵龜屬於蠵龜科,體型屬中大型海龜,生殖期會洄游至出生海域附近進行交配,龜卵成熟時,母龜會將卵產於溫度高於25℃的沙灘上。平均45-55天出生,孵化成功機率約為70%。目前有六處產卵沙灘被畫設為野生動物保護區。
海大研究團隊分別在澎湖縣望安島及台東縣蘭嶼島收集了 24 年及 19 年的綠蠵龜生殖生態學資料,並從兩島的 19 年相對應資料中,找出兩島產卵母龜數量變化上的差異,可能與公海的漁業捕殺 (如持續監測) 有關,將可能的原因及全球氣候變遷,判斷是否對產卵族群會產生影響。這些結果,不論對學術研究,或是政府相關政策的制訂,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定義及計算方式
每年產卵季高峰期間 (6-9 月),前往各產卵地進行長期駐島調查,除了計算上岸母龜數外,也記錄相關龜卵與稚龜形質資訊,並利用衛星發報定位器了解母龜的洄游模式及覓食區位置
資料更新內容
依據海保署民國108年委託計畫之成果報告,總結已發表的論文、政府研究報告和新聞報導,除了望安和蘭嶼外,其他地方數據並不完整,故產卵族群數量趨勢並不清楚。其中,依據文獻整理和訪談方式方式蒐集2019年海龜產卵紀錄,其中並無望安島的紀錄和報導。
依據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澎湖縣海龜族群量生態調查及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成果報告 (2012),上岸的母龜數量介於2頭 (1999) 到19頭 (1998 年) 之間,母產卵季集中於七、八兩月。
指標趨勢
–
資料管理/權責單位
林務局、海保署
資料來源/網站連結
野澤洋耕 (2019) 108 年度臺灣周邊海龜族群調查計畫。中央研究院,海洋保育署委託計畫。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2012) 澎湖縣海龜族群量生態調查及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委託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