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內特定外來種
指標詳情
所屬議題
陸域保護區
指標類別
壓力( P )
指標對應
SDGs
15.8
到2020年,採取措施防止引入外來入侵物種並大幅減少其對土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的影響,控制或消滅其中的重點物種。
愛知目標
目標9:
至遲於2020年,入侵外來物種和進入管道得到鑒定和排定優先次序,優先物種得到控制或根除,同時制定措施管理進入管道以防止入侵外來物種的進入和紮根。
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
D41050入侵種生物防治:
- 研擬新入侵生物緊急撲滅計畫,並聯合地方政府定期演習。
- 建立已入侵生物長期防治計畫,將入侵種造成之經濟損失及生態衝擊降至最小。
行動方案績效指標:
- 辦理或執行已入侵生物防治計畫之物種數、地區數及撲滅案件數
- 已入侵生物分布範圍或數量減少比例或數量
發展背景
外來入侵種對保護區的影響與對其他地方的影響一樣,會對生態系功能、生態系結構、物種群落或棲地以及物種層面造成衝擊,目前外來入侵種被視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因素,可能直接、間接或漸進式地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成立目的在於保護特定景觀、生態系或物種,除了人為干擾之外,外來入侵種是當前對保護區生態威脅最大也最難根除的議題。
定義及計算方式
統計各保護區內特定外來種種數及各別之數量,並計算每年特定外來物種種數增減狀況。
現有資料內容及所跨年度
–
指標趨勢
–
資料管理/權責單位
營建署國家公園組、林務局
參考資訊
- 李玲玲 (2003) 國家公園保育及經營管理成效評估準則之建立-期末報告
- GISP (2007) 外來入侵種與保護區概況評估報告
資料發展現狀
III
資料集提供者
-
編號
V.09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