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定生物族群數量:黑面琵鷺族群量

內容簡述

旗艦種、生態關鍵種、保育種或瀕危種等物種具相當重要的生態地位,應予以優先監測與保育。 

橫軸標籤

年份

縱軸標籤

年別最大數量

指標圖表樣式

line

指標詳情

所屬議題

選定生物族群數量

指標類別

狀態( S )

指標對應

愛知目標

目標19:
到2020年,與生物多樣性、其價值和功能,其狀況和趨勢以及其喪失可能帶來的後果有關的知識、科學基礎和技術已經提昇、廣泛分享和移轉及使用。

生物多樣性行動方案

D12030加具指標性之動物、植物、微生物物種族群變化之研究。

行動方案績效指標:

  • 指標性物種類群變化之研究項目

發展背景

黑面琵鷺屬於琵鷺亞科,賞鳥人士則俗稱為「黑琵」,為全球瀕危物種之一,總數量不超過3,000隻。台江國家公園地區是目前全世界黑面琵鷺數量最多的度冬棲息地,近年最大數量幾乎都在1,000隻以上。
依照農委會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黑面琵鷺屬於瀕臨絕種的類別。

定義及計算方式

全球普查之計算方法(中華鳥會):每年一月中旬至下旬黑面琵鷺族群數量較穩定時,調查單位選擇近年已知黑面琵鷺曾利用之棲地作為樣區,計算族群數量。每個團體每次進行之調查視為一次獨立有效取樣,若某地區有兩次調查,則取數量較多者為該地區該年度之數量。
特生七股研究中心自2011年起每日進行定點觀測台江濕地黑面琵鷺數量。
自1993年開始進行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國際鳥盟支會香港觀鳥會於2003年起開始統籌全球同步普查,由各地資深賞鳥人士、研究人員和鳥類學家共同義務進行。臺灣、香港、澳門、越南和日本的普查結果由當地的統籌員收集和整理,各地調查結果由香港觀鳥會統整分析並發佈。
補抓繫放研究:選擇不同區域不同族群之個體,在其腳上繫色環以利辨識,並於其中選取個體裝設無線電發報器,以監測渡冬期間在渡冬地的活動範圍,同時選擇適宜個體裝設衛星發報器,紀錄於島內南北遷徙之資訊。

現有資料內容及所跨年度

黑面琵鷺全球普查(2007年至2020年)

資料更新內容

依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資料所示,2020年全台共記錄到2,785隻,佔全球約57%的族群量。相較於2019年增加278隻。

指標趨勢

趨勢圖資料來自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從2011年開始,黑面琵鷺數量逐年上升,而且持續有50%以上的族群量在臺灣度過冬季。

資料管理/權責單位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七股研究中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台南市野鳥學會、HKBWS香港觀鳥會

資料來源/網頁連結

資料發展現狀

I

資料集提供者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七股研究中心、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HKBWS香港觀鳥會

調查年份

2007-2020

編號

IV.1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