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BON年報2021(5):海域指標回顧與發展

2021TaiBON annual report cover photo

林幸助 - 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為呈現國內推動生物多樣性執行成果,提供未來經營管理與施政參考,並與國際資料庫接軌,我們整合相關資料供應機制,發展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TaiBON)TaiBON現有海域4大議題,包括「漁業資源」、「海洋保護區」、「海洋污染」與「選定海洋物種豐度變化趨勢」,合計30項生物多樣性指標 (2)

 TaiBON海域指標中,目前屬於資料提供穩定且品質尚可,能繪製趨勢圖的海域指標共有12項,包括「沿近海漁業別漁獲量」、「定置網漁場之魚種組成及其豐度變動趨勢」、「基礎生產力」、「漁船總噸數及每年降低的噸數」、「有效漁船總數、每年減少的船數及每年新建造的船數」、「減低不利於生物多樣性的補貼措施」與「增加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補貼措施」、「海洋保護區之累積面積及數量」、「甲類及乙類海域環境水質監測數據達成率」、「在海域設置水質固定測站以定期長期監測水質因子的變化」、「海灘水質檢驗項目參數值變化」與「海域水質優養化指標」指標。「稀有或保育類鯊魚來游數量或漁獲數量」指標,但因農委會公告修正「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禁止捕獲稀有或保育類鯊魚,因此刪除該項指標。

我們努力改善TaiBON海域指標之資料品質。「沿近海魚種捕獲率」指標仍未有明確可用資料,與漁業署研議後改為「沿近海漁法捕獲率」;合併相關經費為管理經費,包含: 調查監測、執法、教育宣導等,修正指標為「投入海洋保護區之管理經費」及「投入海洋污染之管理經費」指標。

未來持續尋求合適TaiBON海域指標。「沿近海鯨豚目擊率」、「中華白海豚族群量」、「上岸產卵綠蠵龜數量」與「沿近海漁業混獲鯨豚量調查」均是資料品質欠佳且無法定期供應者,仍需尋求解決方案。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發展趨勢,包含生態系監測及其他生態系服務,將作為未來海域指標修訂之參考依據。此外,海域指標也將借鏡於「海洋健康指數(Ocean Health Index, OHI)」生態系服務整合性指標,並強化鏈結《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