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BON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年報-2022年
編輯室報告
國內生物多樣性研究與調查歷經多年的努力,在物種多樣性方面已廣受國際好評及重視,不過在生態系層級的生物多樣性資訊方面,相關研究或調查成果的質與量皆較為薄弱,且缺乏強而有力的整合機制。
政府委託各部會進行的調查計畫或部門自行建置的資料,大部分仍各自為政,難以交流、公開並分享給使用者。如此不但難以達成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中的策略目標「最遲於2020年,與生物多樣性其價值、功能、狀況和趨勢及其喪失可能帶來後果有關的知識、科學技術和基礎已經提升、廣泛分享和移轉及使用」,也無法具體呈現出我國生物多樣性長期變遷的趨勢。
為改善國內生物多樣性監測資訊整合及開放的問題,需發展國家生物多樣性觀測調查成果的整合機制,用以制定重要且具代表性指標,以掌握生物多樣性的現況與變化趨勢。此外我國近年亦積極參加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相關組織,如: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生命大百科(EOL)、生命條碼(BOL)、生物多樣性觀測網(BONs)等,雖然部分國際組織因政治因素,尚未能正式簽約或參與合作,但如果臺灣能有自己國家的生物多樣性監測系統與具體指標反映現況,便可與國際上的生物多樣性觀測網接軌,如:GEO BON、AP BON,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因此,臺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TaiBON)建置計畫便應運而生。
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CBD)對於2020-2030十年期程中生物多樣性議題的發展與策略,制定了《2020年後生物多樣性全球框架(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 GBF)》作為推動的方針,在《框架》中除承接了前十年的《愛知目標》中未達成之目標,也針對未來趨勢做了新的調整。新加入的指標概念中包括以全區綜合規劃的尺度來進行棲地保護及利用(目標一)、透過設立保護區及OECM[1]的方式規劃並衡量棲地保育的成效(目標三)、採用自然解方(Nature Based Solutions)等方法來對抗碳排及其他全球環境變遷衝擊(目標八)、採用永續利用方式來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目標九)、將生物多樣性議題及概念帶入公私部門策略理念及經營方針(目標十四)、以及將傳統及科技知識充分運用在國家治理及公眾推廣等政策領域(目標二十)。針對這些新加入的指標及方向,TaiBON團隊也積極以新增指標的方式來呈現。原本在TaiBON系統中已有八項議題,合計62個生物多樣性指標,本次年報也將從如何以4項新趨勢指標、2項輔助工作回應國際推動趨勢的角度來提供TaiBON最新發展現況,且為提供最精確及能忠實反映趨勢之資料,資料品質都經由PARCC[2]流程把關,以利讀者判讀及追蹤趨勢。社會大眾可透過各項指標資料的計算結果,瞭解國內生物多樣性的現況與趨勢,提升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與知識,進而協助推展生物多樣性保育及相關監測資訊管理,以有效落實生物多樣性之永續發展策略。
TaiBON未來希望能加強政府與民間合作,豐富既有的生物多樣性指標來源,並檢討各項指標議題、評估資料品質,提升指標反應國內生物多樣性狀況精確度,以調整施政計畫、並使生物多樣性發展更切合國際趨勢。同時,TaiBON致力精進系統介面與圖表視覺傳達,期待社會大眾能更容易閱讀並詮釋資訊,以推廣生物多樣性概念及其應用,終至達到未來生物多樣性主流化之目標。
(完整版年報請參附件檔案)
[1]OECM: 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其他有效地區保育措施。
[2]PARCC:數據品質量測目標工具的五種指標,包含Precision 精確性、Accuracy 準確性、Representative 代表性、Completeness 完整性、Comparability 比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