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BON年報2021(2):後2020目標及與GEO BON的連結等國際的趨勢

2021TaiBON annual report cover photo

端木茂甯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劉璟儀 -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內容經理

地球觀測小組(Group on Earth Observations, 簡稱GEO),是一個由超過100個國家及組織所組成的社群,而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簡稱BON)則是旗下的附屬社群,並由目前位在加拿大的秘書處推動相關任務和工作項目,BON的會員組成有三大類:國家型(如中國、哥倫比亞、法國)、區域型(如北極圈、亞太地區AP BON)、主題型(如海洋、淡水、土壤)。BON旨在改善生物多樣性觀測的取得、協調和提供給使用者(包括決策者和科學界)的相關服務,並期望其建構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有助於制訂有效的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服務管理政策。

身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的合作夥伴,GEO BON 過去也努力協助達成其所訂定的2011-202020項愛知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到目前為止,GEO BON已協助至少25個國家發展或加強生物多樣性觀測系統;並至少開發了10- 定期更新的觀測產品(如全球森林覆蓋率變化、在地鳥類多樣性;可參考https://portal.geobon.org/home),為科學家、決策者和大眾提供不同規模的高質量的觀測資料資訊,而這些產品作為基本生物多樣性變數(EBVs),藉以反映生物從遺傳組成、物種族群,到生態系結構與功能等不同層級的狀態和變化趨勢,並產生相應的指數來作為改善政策評估的依據。

由於2020年愛知目標的總成績盤點被評估為不及格,10年來20項愛知目標僅6項部分達成,為此CBD再為未來10年設定了新的「後2020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下稱後2020目標);而GEO BON也在今年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藉由發展BONEBVs來支持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監測及後2020目標,也組成相關的工作小組來規劃2021-2024年的藍圖。過去10年來,GEO BON持續地發展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絡以獲取及流通生物多樣性資料,並透過EBVs來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狀態和趨勢,而未來的10年,如何在國家的層級上運用更能對應後2020目標的合適指標來監測生物多樣性的變化便至關重要。

今年GEO BON舉辦了一系列的線上研討會,以提供後2020目標草案中與生態系、物種和遺傳多樣性目標以及保護區和相關保護措施目標有關的指標資訊,並針對 CBD焦點和相關社群,回答有關指標實行的問題,並促進對未來應用的相關討論。未來TaiBON計畫將能透過TaiBON指標與後2020目標的對應,提供更多所需之資訊,並確立統一的資料提供管道(如管考系統),以完善指標觀測機制,讓國際看見臺灣積極參與永續行動的決心和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