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多樣性

內容簡述

異質性的棲地可提供更多物種生存的機會,此指標以「指定地區監測」評估棲地健康狀態,若評估狀態顯示為不佳,可促使土地管理者與政府溝通以做出適當回應

指標詳情

所屬議題

生態敏感地

指標類別

狀態( S )

指標對應

SDGs

15.1
到2020年,根據國際協議規定的義務,保護、恢復和可持續利用陸地和內陸的淡水生態系統及其服務,特別是森林、濕地、山麓和旱地。
15.4
到2030年,保護山地生態系統,包括其生物多樣性,以便加強山地生態系統的能力,使其能夠帶來對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益處。
15.5
採取緊急重大行動來減少自然棲息地的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到2020年,保護受威脅物種,防止其滅絕。

愛知目標

目標15:
到2020年,透過保育和復原行動,包括復原至少15 %退化的生態系,強化生態系的復原能力以及生物多樣性對碳吸存的貢獻,從而幫助減緩與調適氣候變遷及防止沙漠化。

發展背景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導因自許多因素,諸如氣候變遷、外來種入侵與污染,不過世界保育聯盟(IUC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在1994年與2004年相隔十年發表的瀕危物種紅皮書中,都將「棲地喪失」列為降低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原因,因此生態保育需要做好棲地保護以維護棲地多樣性。

定義及計算方式

棲地多樣性為棲地健康狀態評估,針對各指定區域提供一套用以評估物種健康狀態的「屬性指標 (attribute indicator)」。以評估林地健康為例,屬性指標包括樹種多樣性、是否有更新現象等監測方法則依物種而異,再透過田野作業調查棲地的範圍、物種組成、物種族群以評估健康狀況、給予 7 個分級:

分級 描述
有利維護 (Favourable Maintained) 達到監測目標
有利恢復 (Favourable Recovered) 先前被評為「差」的自然保育特色,如今狀況已恢復良好,且監測目標順利達成
不利恢復 (Unfavourable Recovering) 有一至多個屬性指標未能達到目標,但已有管理措施在改善此種情況
不利且無法改變 (Unfavourable No Change) 有一至多個屬性指標未能達到目標,且未能有改善措施
不利且持續下降 (Unfavourable Declining) 有一至多個屬性指標未能達到目標,且若不及時採取行動,健康狀態會越來越差
部分已瓦解 (Partially Destroyed) 地區內有些自然特色消失,且未能有恢復的一線生機
徹底瓦解 (Totally Destroyed) 地區內的自然特色完全消失,且無法恢復

現有資料內容及所跨年度

指標趨勢

–(特生中心發展新方法學中)

資料管理/權責單位

特生中心

參考資訊

Scottish Natural Heritage (2016) Condition of notified habitats.

資料發展現狀

III

編號

VIII.151509